查看活动

澎湃:苏超这个最“职业”的业余联赛写就的中国足球启示录

作者: 一阵槐花落 发布时间:今日17:30 阅读次数:5

“苏超”(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爆红,在足球早已远离当今主流舆论话语的状况下颇令人惊诧:类似很多观众是第一次走进球场现场观赛一样,很多人也是除了日常顺口吐槽几句国足之外,第一次认真讨论足球。

2025年7月6日晚,江苏宿迁,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6轮,泰州Vs镇江。

“苏超”毫无疑问把数量可观的、之前从未实际接触过足球的“新”观众拉入了球场,更凭借当代大众传媒前所未有的宣传能力,让江苏省十三个万人级别的体育场都一票难求。从1999年开始始终保持现场看球习惯的我,这次没有买到7月5日在曾经创下中国足球现场观赛人数历史纪录(65769人,江苏舜天对广州恒大,2012年10月20日)的南京奥体中心举行的南京队对苏州队比赛的门票,这是我多年观赛经历中从未遇见过的(毕竟哪怕是2012年的那场球,门票也是供应充足毋需抢购);但另一方面,一想到有大概几十万人和我一起同时抢购这六万张门票,一切又都合情合理了起来。

作为球迷,我转头购买了中甲联赛的南京城市队7月6日在五台山体育场的门票,这支同样打着“南京”旗号的职业球队,主场上座从来没有超过5000人。这场比赛本来也该在7月5日举行,尽管场地并不冲突,但还是因为安保和宣传的考虑推迟了。

“职业联赛为业余比赛让路”?“国足球员躲球,苏超球员迎面撞球”?果不其然,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观众与被“苏超”吸引来的新观众之间,果然拉开了一条理解的鸿沟,而所有的构陷与争端,其实都源于一个朴素的疑问:为什么“苏超”能火起来?为什么足球能够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苏超”的爆红对中国足球意味着什么?要知道,能让早已习惯“中国人并不热爱足球”的叙事的国人重燃对足球的兴趣,“苏超”无论如何一定做对了一些事情。

“苏超”仅仅是一场文旅大秀吗?

“苏超”的爆红也出乎举办者的预料。这个由省政府直接推动的城市业余足球联赛,本身是游离在中国足球体系之外的。在现今的江苏足球运动版图中,论职业,有南通支云、苏州东吴、南京城市、无锡吴钩、海门珂缔缘等球队在征战职业联赛;论业余,有对接中冠联赛的江苏省冠军联赛,无论是纯业余队还是想进入职业联赛的球队均可参加;论官办,各市都有负责参加省运会的市队,并有向全运会省队输送的机制;论校园足球,大学、中学乃至小学的各种比赛也很完备——突然要举办一个超脱出既有体系的“苏超”,它该对应哪一个层级,从哪个领域选拔队员呢?被选拔的队员的本职比赛是否会被影响?放眼望去,这样的比赛在全国范围内也少有先例,“苏超”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2025年7月6日,观看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淮安队与常州队比赛的球迷和观众。

于是我们看到,“苏超”官方对球员选拔标准的规定非常模糊,除了现役职业球员最多三名之外别无要求。于是,各个城市对标准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强弱实力对比:南京队网罗了一大批曾经在中超、中甲有职业经历的退役老将;而也有理解“偏差”了的,比如被玩梗的常州队,就是一套来自各行各业纯凭热爱报名的业余阵容,本来想着就是随便踢踢得了。这一切的混乱都在于,“苏超”本身就难以被归置在中国足球原有的体系之中:你说它是业余比赛,每场现场观众三万人以上,全网关注,创造大量经济数据,比大多数场次的职业联赛都火爆;你说它是顶级比赛,明明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大概接近中乙联赛,一个当过职业队替补的退役老将就能帽子戏法大杀四方。

于是很多人认为,“苏超”的本质不在足球,而是以“地域冲突”为抓手的一场文旅大秀,本质与“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乐园”无异。“苏超”刚刚开打关注度还不高的时候,官方主动联系了如“叨叨傅”这样主打地域差异赛道的自媒体做推广,南京发布发文《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一系列如“楚汉之争”“水蜜桃vs盐水鸭”等“地域冲突”主题的线下地推,是将“苏超”推进大众视野的最强动因。众所周知,江苏是最擅长将地域冲突做出传媒影响力,将其诉诸娱乐化、喜剧化的省份,“散装江苏梗”驰名全国;而尽管地域冲突在我国任何一个省份都普遍存在,但江苏独特的“经济发达+实力平均”的现实,决定了江苏省内的“地域冲突”建立在各地市民的普遍自信之上,争端可以被准确控制在娱乐层面,而这,也恐怕是官方敢于将“地域冲突”作为推广苏超的抓手的原因。无数从来不关注足球的市民,只因为听说自己的城市要与隔壁城市一较高下,就成为了职业足球耕耘三十多年都不曾吸引到的现场观众,而对他们来说,来到球场只是因为这场城市之争是以足球为形式的,下次可以是乒乓球,羽毛球,可以是任何一种看着热闹的娱乐——一切本质还是一场十三城市之间互相交换游客的文旅生意。

但是,一个“地域之争”就能够说清“苏超”爆红的原因吗?回到那个最初的疑问,为什么7月5日南京队对苏州队的苏超能够有六万名观众且一票难求,而7月6日的南京城市对延边龙鼎的中甲联赛恐怕不会超过5000人?对苏州有兴趣,对延边则太远了?如果说控制变量,认为南京的观众们只是热爱参与省内的地域之争,那么2025年5月16日在五台山体育场举行的南京城市2:1苏州东吴的“江苏内战”,现场观众人数只有2018人呢?同样是南京队,为什么业余的南京队受到全民追捧,职业的南京队却略显冷清呢?同样是“地域之争”,如今的“苏超”为什么就是比职业联赛更具吸引力呢?

所以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地域感情依旧具备吸引观众的感召力,然而观众已经选择“抛弃”职业联赛,他们并不受职业联赛中的“地域”划分的感召了,“苏超”以更加“纯粹”的地域感召力,获得了更多观众的青睐。

地域,又不仅仅是地域

而谈到江苏职业足球与地域感召力的关系,我们必须回顾江苏的职业足球历史,无法绕开如今已不复存在的“江苏队”。江苏职业足球的发展可以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2001年,成绩低迷但极具地域感召力。1994年,江苏迈特足球俱乐部参加了首届甲A联赛但不幸降级,1996年改组为江苏加佳队后跌入中乙,1998年升级回到甲B,2000年江苏舜天接手,球队实力强劲,然而连续两年冲A失败。这段时间里,江苏的职业足球队无论谁做老板,叫什么名字,成绩如何,都始终是江苏足球最重要的旗帜,也是江苏球迷唯一的选择,五台山体育场常年爆满,人称“魔鬼主场”,被寄托了无限的地域情感。

第二阶段,2002-2007年,遭受冷遇,大量球迷流失。2001年底的“甲B五鼠”假球事件严重打击了江苏球迷的热情,伴随中国职业足球大环境的衰落,再加上从辽宁购入的南京有有队的影响(一度使江苏队主场搬到扬州),江苏舜天队落入低谷,在中甲联赛中始终无法突破,受众群体大不如前。不过,外来“套壳”的南京有有队也没有得到南京球迷的认可,于2010年因欠薪解散。

第三阶段,2008-2020年,江苏舜天升入中超,凭借顶级联赛的影响力重新崛起。在长年关注度低谷之中拯救江苏队的,是球队主动的投入与成绩的提升:升入顶级联赛终于促使江苏队回到了球迷视野,重新燃起了球迷的地域感情。2015年苏宁入主后,以超高金元投资将江苏队打造为中超顶级争冠球队并于2020年夺得中超冠军,带来了历史最高的球迷关注度。然而2021年,江苏队在历史最高点突然解散。

2001年8月11日晚,江苏舜天队主场迎战远道而来的广东宏远队。

第四阶段,2021年至今,江苏队不复存在,成员四散,省内各市开始另起炉灶,南通支云、苏州东吴、昆山、泰州远大、南京城市、无锡吴钩、海门珂缔缘等球队各自征战职业联赛,但除了一度打入中超联赛的南通支云,其他球队一不能继承原来江苏队的球迷,二也没有得到本地球迷的认可。以南京城市为例,尽管2023年一度打出冲超口号吸引了部分球迷,但随着冲超失败和两年来在中甲平庸的表现,南京城市始终没有在南京本地打出知名度和地域感召力。

南京城市的现状让人想起2008年之前苦苦挣扎的江苏舜天。在“苏超”横空出世之前,球迷们普遍的认知是:能让南京城市更进一步,成为南京地域代表的唯一方式,也许只有加大投入,冒着赔本的风险升入中超一途,然而球队没有成绩—没有关注度—没有投资的死循环,似乎预示着这是一个无法破解的死局。在传统的“中国人其实并不热爱足球”的叙事中,似乎成绩是球队得到本地球迷认可的唯一解药,而江苏职业足球历史好像也证明了,在这块土地上并不存在无条件的“地域感情”,成绩的突破,方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球队对球迷的地域感召力。

然而,这个叙事被“苏超”改变了,一支由以前在江苏苏宁队、江苏舜天队的预备队未能踢上职业的,以及一些退役球员临时组建的“南京队”,迅速占领了地域感情的生态位。这支球队有成绩吗?能赢几场球,但没有争夺苏超冠军的实力;踢得好看吗?不过是业余水平;更不用提一场未胜的常州队、扬州队等“弱队”,他们输到“笔画都没了”,但却稳稳地接住了球迷的地域感情,被认为是本地人“自己的球队”。

一条在“苏超”刚刚爆红时的短视频推广说道:“苏超”没有人情世故,只有“你死我活”,没有假球,只有纯粹的对抗。“苏超”凭借这一点,似乎从根本上对职业足球“釜底抽薪”。职业联赛的球队,一方面多以省名或者省会命名,过于遥远,无法给大多数城市带来“自己的球队”的亲切感;一方面,球迷们逐渐看透了职业足球联赛的商业本质,看透了职业联盟球队之间的“互助”和“集体表演”,不再真心将职业联赛中的球队看作“家乡球队”:如果他们成绩尚可,那就支持;而如果成绩不行,那不过就是一支企业投资的企业球队,球员也不来自本地,显然与“苏超”球队相比毫无地域感召力。

事实是,尽管有很多人是“跟风”,并不热爱足球,仅仅把“苏超”当作一场文旅大秀,但是同样也有很多球迷,本来是对足球感兴趣也愿意支持家乡球队的,但却对职业联赛球队失去了信心,将朴素而热烈的地域感情,投入到了“苏超”的这十三支球队之中。某种意义上,看似业余,主题也不是足球本身的“苏超”,才真正触及到足球的社区性乃至大众运动的本质。

多年“职业足球”耕耘真的“职业”吗?

“苏超”爆红后,前央视足球项目解说员刘建宏曾在直播中讨论“苏超”,他将苏超纳入到中国职业足球的“金字塔”中,认为“苏超”属于介于业余和职业的过渡阶段,类似中国职业足球的敲门砖中冠联赛(升级球队可转为职业球队加入中乙联赛),目标还是为职业足球输送人才。令刘建宏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发言遭遇了广大网友的反对与声讨,几成网络暴力。刘建宏的观点触怒大众的点在于,主流舆论将“苏超”视作超越职业足球,甚至取代职业足球的先进事物,而刘建宏将“苏超”置于中冠联赛、比中乙还低的位置,构成了一种他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冒犯”,毕竟单论“苏超”的技术水平,说它是中冠水平甚至都有点高估了。

2025年7月6日,江苏淮安,体育中心体育场,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第六轮,淮安队主场迎战常州队,最终0:0战平。

一个业余比赛怎么会在主流舆论中,是高于、乃至要取代职业联赛的足球发展新方向呢?因此,很多足球从业者都表示了对这种观点的不屑,认为很多跟风的“伪球迷”不负责任的言论实际上破坏了职业足球的环境,甚至“苏超”为中国足球所带来的都恐怕不是完全积极的影响。诚然,很多对足球行业并不了解的言论是不负责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超”只是“随便玩玩,开心就好”,相反,“苏超”正提供了一面让耕耘了三十多年的中国职业足球反思自己的镜子:我们的“职业联赛”,真的“职业”吗?

毕竟,无论从哪个角度的标准来看,我们的“职业联赛”,能站在干岸上挑剔“苏超”业余的资格都不很牢靠。从足球运动社区联合的本质溯源角度来看,“苏超”的球队首先在地域代表性上远高于职业球队,毕竟地级市对大多数市民来说更为亲切,中国幅员过于辽阔,以“省”和“省会”为代表过于粗疏,缺乏一定地域感召力;其次,相比于自由买卖、引入外援,本土力量只作为辅助的职业球队,“苏超”球队的球员至少有一张本市的身份证,而像常州队这样的纯业余队,球员更是来自各行各业,大学教师,搬运工人,球员就在市民之间。“苏超”的球队,更像是市民自己的球队,是社区自己的球队,这样的球队才可能有一批不在乎成绩的本地死忠,才更类似很多球迷羡慕的英格兰低级联赛那些拥有本地死忠和社区认可度的老球队。

而如果从纯商业的“职业”角度来看,“苏超”也没有什么要提出国内先进、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的野心,纯粹只是为了取悦球迷。很多职业联赛拥趸提出的“如果票价涨到和我们一样几十一百就不会有这么多观众”其实并不成立,首先“苏超”每场疯狂的抢票局面、黄牛的猖獗都说明这种热潮与票价无关,其次“苏超”在文旅方面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更是有目共睹,而最根本的,我们的职业联赛最荒谬的一点在于,哪怕是每场爆满、供不应求,票价也在100-500元之间这个很符合当今国内消费水平的区间,类似北京国安、大连英博这样的顶级主场,球队依旧不足以通过门票收入盈利,更不用提绝大多数球队的门票收入根本就是零头,球队依旧还是要靠投资方输血供养——那么,职业联赛还有什么资格指责“苏超”的现场观众每人只花了10元?

我们的职业联赛,“文”没有做到感召本地球迷,促进地域感情,“武”也做不到商业盈利,扩大产业规模,再加上始终无法成为独立的、不对国家队成绩负责的纯粹商业联盟,终于让球迷们失去了对职业足球的信心。互联网上确实充斥着很多对足球行业既不了解也不负责任的“伪球迷”言论,但值得指出的是,很多人指责中超没有为国足的成绩作出贡献这一“业余”观点的产生,本身就源自职业联赛首先就没有为大众提供足够的“娱乐性”,本身就不够“职业”,没能让大众产生“我除了关注国足之外,应该先关注自己的家乡球队”的意识:在缺乏对家乡职业球队关注热情的情况下,中超被无数伪球迷认为应该为国足的成绩负责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你不够职业,不够商业,大家才会以非商业维度的“国家荣誉”来看待你。

而此时,谁又会要求既能调动大家的地域感情,又能创造商业价值的“苏超”的球员,去踢国足,为国争光呢?因为“苏超”这一业余比赛恰好居然太“职业”了,它具备充足有效的自洽性,构成了球员、球队、球迷与联赛四者关系的有效闭环,自成体系,“自娱自乐”,就是为了娱乐,就是为了赚钱,就是这么纯粹,此时,谁还会希望加入其他干扰因素,去破坏已经很完美的“苏超”本身呢?

很多人会说,职业联赛的“失败”也并非从业者不够努力,很多时候联赛的不够职业并不取决于从业者本身,而是有很多国情和环境的压力,在这片土壤上,代表一个运动最高水平的联赛要想与国家荣誉这一宏大叙事分离几乎是不可能的,国足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恰好最为触碰到大众舆论“绩效赢学”本质的逆鳞,“中国人只热爱赢,而不热爱足球”,那么,“苏超”的出现怎么会是负面的呢?“苏超”的出现恰好分担了一部分职业足球平时承担的压力,它有力地证明了“职业联赛”路线在这片土地上也不是不能成功的,只是我们需要一些另辟蹊径,也需要一些纯粹娱乐的、不宏大叙事的心态;此时,职业足球的从业者们,也许能有更宽松的空间,去应对始终挡在他们头上的那片关于国足成绩的乌云。

因为“苏超”,已经有一些从业者意识到,针对我国幅员辽阔的国情,与其学习欧洲国家的联赛制度,不如向巴西等国的“地区联赛”制度转变,构建更加贴合地域分布的联赛体系;因为“苏超”,很多对足球失去乐趣的人们重新看到了足球场上球员奋力拼搏的魅力;而且就算对足球发展毫无影响,也有无数人找到了消遣时光的快乐。“苏超”与职业联赛不是对立的,也不可能互相取代,任何二者之间被挑拨起的冲突,本质都是荒谬的。

我们非常清醒地明白,哪怕“苏超”的路子理论上是走得通的,但也和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并不容易复制;我们也知道,“苏超”目前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官方推动,并不能保证独立性和长久运转的持续能力,但真实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是,自从“苏超”开幕后,南京城市的主场观赛人数从5月16日的2018人,上升到了6月22日的3137人,而我相信,7月6日,这个数字还会增加。曾经我们绝望地认为中国不是热爱足球的土壤,搞不好甚至就不需要搞足球了,但“苏超”至少证明了,足球依旧还可以为我们带来快乐,这就足够了。

特别申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So米的观点。如有关于内容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发表评论
发布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资讯
暂无资讯~

暂无资讯~